本會設置「中醫藥安全諮詢服務平台」請點此,或有相關諮詢問題請來電02-29500907   

重要公告 / Notice

110年旗海活動-筋骨痠痛中醫臨床治療指引(好中醫--痠痛看中醫 安全又有效海報下載)

附件: 好中醫--痠痛看中醫 安全又有效

筋骨痠痛中醫臨床治療指引

奇美醫院 中醫部 任東輝、梁祐爾 醫師

一、定義

由於慢性勞損、長期姿勢不良,或因外傷、關節退行性改變,導致肌肉、韌帶緊繃,出現筋骨僵硬、痠脹疼痛、沈重感、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,日久遷延不癒之慢性痠痛症。

二、範圍

凡外傷或非外傷所導致骨骼關節或肌肉、肌腱、韌帶、椎間盤等軟組織病變,出現關節緊繃、肢體屈伸不利、俯仰失常的肌肉骨骼系統之急慢性炎症。

三、病因

  1. 外傷:導致筋脈受損,經氣運行不暢。
  2. 長期勞動或工作姿勢不良:氣血失和則痛。
  3. 年老退化或耗損過度:肝腎虧虛,津失濡養。
  4. 外感風寒濕邪:風寒濕邪留而為痺,導致筋脈痺阻。

四、病機

一則因外傷,包含直接外力、間接外力,導致筋脈受損,經氣運行不暢;二則勞損,因過度使用、姿勢不良、姿勢固定過久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氣滯血瘀,氣滯不通則痛,氣滯血瘀日久則筋脈失於濡養,不榮則痛,導致筋骨痠痛、肌肉緊繃僵硬、活動不利等等症狀。此外年老體衰、過度勞累、長期熬夜者肝腎虧虛,因肝主筋、腎主骨,肝不足則筋失濡養,腎不足則骨質流失,脊骨不利;再者,因為氣滯血瘀,筋脈不通暢,外加感受風寒濕邪,風寒濕邪留而為痹,筋脈痹阻,則筋骨僵硬、疼痛、活動不利。

五、辨證鑑別要點

  1. 外傷型的症狀必有瘀有腫或是筋傷錯位的現象,其受傷的原因必有意外性傷害,而受傷的過程可能包括扭、挫、拉傷、撞傷,還有直接暴力的摔跌、創擊;或是間接暴力的扭轉或旋翻或擠壓導致肢體筋傷、脫臼或骨折。
  2. 非外傷型概指一般慢性酸痛症,其病因可能為外在的風寒暑濕等六淫,內生於七情鬱結、生活起居失常、飲食不節的一些筋骨疼痛症,如退化性關節炎、疲勞、使用電腦固定姿勢過久、工作姿勢不良、或熬夜、三班輪職,虛勞不易眠、勞損太過的疾病。
  3. 兼外邪侵襲者,可於變天受涼或潮濕時加重。風邪阻絡者,關節走注疼痛,痛無定處。寒邪阻絡者,關節冷痛,痛處不移,形寒肢冷,局部皮膚顏色不紅,遇寒加重,得溫痛減。濕邪阻絡者,關節痠楚疼痛,重著不移,或肌膚麻木不仁。

六、常見證型及代表方藥

氣滯血瘀

 

治氣者:

選擇香附、延胡索、柴胡、青皮、陳皮、鬱金、蘇木等順氣行氣。

治血者:

選擇當歸尾、赤芍、桃仁、丹參、紅花、澤蘭、乳香、沒藥等活血化瘀。

氣血不足

可補養氣血,或健脾以生氣血,選擇四君、四物、八珍之類。

肝腎不足

  1. 滋肝陰可用山茱萸、枸杞子、酸棗仁、芍藥。
  2. 養肝血用四物。
  3. 補腎陰/腎精,可用龜板、鹿角膠、枸杞子、女貞子等。
  4. 補腎陽,用杜仲、續斷、肉桂等。

風寒痰濕,邪客經脈

  1. 脾虛生濕者,用健脾之香砂六君子湯,或用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薏仁等。
  2. 行痹,加防風、桂枝。
  3. 寒痹,用川草烏、獨活、羌活。
  4. 著痹濕邪偏重者,可用蒼朮、薏仁等,或用祛風濕兼疏經通絡的藥物,如威靈仙、桑枝、絡石藤、豨薟草等。

 

臨床亦可配合局部病灶表現加減藥物:

損傷早期肌腱炎、關節炎,局部紅腫熱痛者

加清熱藥物,如大黃、栀子、 蒲公英、金銀花、連翹、玄參、赤芍、生 地黃等。

骨關節退化性疾病和損傷後期,軟組織增生、沾黏者

化痰藥物,如半夏、天南星、白芥子

肌肉緊繃

運用舒筋活絡藥物,如伸筋草、秦艽、白芍

引經藥

引入肩頸與上肢,可選擇羌活、桂枝、桑枝、薑黃、威靈仙、葛根等。

 

七、外治法

  1. 刮痧

    以刮痧板邊緣刮動病人皮膚,沿患處、肌肉緊繃僵硬處、或相應輸穴刮拭,經由放痧手法,一則使經絡暢通;二則活血化瘀,瘀血消除、周身氣血迅速得到暢通;三則引臟腑穢濁之氣,經膚腠透出,內部鬱熱之邪透達體表而排出,而症狀消失。

  2. 拔罐

    以竹筒罐、玻璃罐或強化塑膠罐,以熱力排除(閃火法)或以器械抽除(真空抽除法)罐內空氣,透過負壓吸引,將肌膚拔起,形成充血或瘀血,以刺激穴位及經筋皮部,達到疏通經絡、活血行氣的作用。依操作方式分:

    (1)留罐:拔罐後留置5~10分鐘,體弱、年長、膚薄者需斟酌減少留罐時間;痰濕體質者可能在留罐後出現水泡,亦應立即去罐。

    (2)閃罐:不留罐而施行反覆多次拔罐,至皮膚發紅。多用於機能減退之虛症或局部麻木。

    (3)走罐(滑罐):藉罐身於皮膚上來回運行,迅速形成大面積充血。作用類似刮痧或者按摩手法之刮法。

    (4)針罐:同時執行針灸與拔罐,適用於深部頑疾。

    刺絡拔罐:

    3. 熱敷:依據《內經》「勞者溫之」,適用於非急性期勞損,抑或外感風寒的筋骨痠痛。

    4. 推拿:理筋手法含推法、捋法、揉法、撥絡法、擦法、滾法、擊打法、拿捏法、點穴法、屈伸法、按壓法、搓法等。

    舒經通絡手法:

    ●按摩法:用手掌或指腹放在患處輕柔緩慢的做直線或圓形撫摸,或用較大力道作用直達深部軟組織。

    ● 按壓法:相較按摩法,施力更集中且深入地按壓,手法重視循經取穴。

    ●捋順法、拇指推法:以拇指或五指共同順肌肉走向做捋順,可解除痙攣,使沾黏的肌腱、韌帶、疤痕組織分離。

    ● 撥絡法:拇指加大勁力,用強而快的手法,與經絡循行、肌肉走向垂直,橫向揉動。

    ●拿捏法:用拇指與其他各指動作如鉗形的用力,以擠捏肌肉韌帶等軟組織。

    ● 滾法與擊打法:滾法者用手背掌指關節或小魚際在身體上滾動,擊打法用拳捶擊或用手掌拍打。

    5. 針灸:急性期(2~3天)通常採用瀉法,留針5~10分鐘,以舒筋活絡,止痙止痛。慢性期(2周後)通常採補法,可搭配艾灸,溫經通絡止痛。

    依據以下不同理論選取適當穴位:

    ●以痛為俞(阿是穴):直接針對疼痛點、激痛點、緊繃的肌肉、筋結、緊繃區(taut band)做治療。此法可放鬆痙攣緊繃的肌肉以舒經活絡,抑制痛覺而止痛,但在跌打損傷急性期並不建議直接針刺患處。

    ● 循經取穴:經之所過,必主其病,依病位所屬經絡、經筋循行取穴。

    ●八會、八脈法及特效穴

    – 筋之會:陽陵泉穴舒筋骨,利關節

    – 髓之會:絕骨穴強筋健骨,治骨病

    – 八脈八法:後溪穴通督脈,治療頸椎退行性病變或束脊肌緊繃

    – 特效穴:落枕穴

    ● 五輸穴:輸穴主體重節痛。小腸經後溪、三焦經中渚、膀胱經束骨

    ● 主客原絡法:表裡原絡相配或同經原絡相配

    ● 全息針法:全息學說認為人體任一肢節都是人體縮影。可用眼針、耳針、腹針、足針、頭皮針等

    ● 動氣療法:依病位所屬經絡取穴,扎針得氣候留針時請患者活動患部,增強疏經通絡效果

    ● 其他:小針刀、電針、火針、針上灸等。

    6. 藥薰

    透過中藥本身的作用,加上薰洗時溫熱蒸氣可助藥力穿透,並有疏經活絡的功效。以下為藥薰方劑舉例:

    ●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》散瘀和傷湯:番木鱉、紅花、生半夏、骨碎補、當歸、蔥鬚、甘草。

    ●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》海桐皮湯:透骨草、乳香、沒藥、當歸、川椒、川芎、紅花、威靈仙、白芷、防風、甘草等藥洗方。

    ● 經驗洗方:赤芍、川紅花、雞血藤、五加皮各三錢,草烏、半夏、梔子、大黃、木瓜、天南星、羌活、獨活、川椒、延胡索、當歸尾各五錢,蒲黃、蘇木各九錢,以五公升米酒浸泡約一個月,溫經通絡,效果良好。

     

八、衛教

  1. 預防筋骨痠痛慢性化,要特別注意平時的保養。盡量避免搬超過自己負荷的重物、或在搬重物後回家適時的熱敷。需要搬重前先稍做熱身、拉筋,避免肌肉突發性的受力而過度拉扯導致受損。
  2. 日常注意姿勢,勿偏頭聳肩看書、操作電腦時要正面注視,保持脊柱正直,勿躺著看書、看電視,睡覺時枕頭高度宜適中;多坐少動、經常伏案或肩處於外展工作的人,應經常活動頸椎、肩部,避免因長期處於相同姿勢而造成慢性勞損和累積性損傷。
  3. 睡眠是身體修復的關鍵時間,保持一天7-8個小時的優質睡眠是讓受損的肌肉復元的一大關鍵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長期壓抑情感易患神經衰弱,進而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,久而筋骨容易疼痛。
  5. 「寒主收引、不通則痛」,日常生活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避免肩頸受涼,避免空調和電扇直吹;飲食的部分應避免過食寒涼、對身體負擔較大的食物。此外,中醫常說「血能養筋」,一些較有補血效果的牛肉、海鮮以及蔬果,如紫菜、黑木耳等也可以適量的攝取。
  6. 平時保持一定程度的運動,增加身體的肌肉力量,也有能夠避免肌肉過於容易受損的風險,如打太極拳等運動,但須注意強度,以免造成軟組織損傷。
  7. 治療後,衛教患者自行功能鍛鍊亦很重要,例如五十肩患者自行主動、或以輔具被動活動肩關節,鍛鍊肩外展、外展內旋、外展外旋等動作。需持之以恆,不僅防止分離後再度沾黏、鞏固療效,且有助功能恢復。
  • 參考文獻
  1. 盧文瑞,中醫骨傷科分期辨證與用藥經驗分享,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;11期 (2012/ 12 ),P16-23
  2. 張安楨、武春發主編,中醫骨傷科學,知音出版社,台北,1992,頁25-34,105-118
  3. 任東輝;李佳蓉,頸肩綜合症的鑑別診斷與中醫療法簡介,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;20卷3-4期 (2017 / 12 / 01),P25-38
  4. 黃桂彬,中醫傷科護理,華杏出版社
  5. 張永賢等,中醫護理學,知音出版社